物测队山西武乡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地处晋东南黄土塬地区,区内地形复杂,沟壑林立,高压线纵横,地下天然气管道、光纤管道交错成网,并分布有村庄、工厂,加之工区属于老矿区,工农关系复杂,施工条件极其艰难。负责施工此项目的物测队第二物探公司的职工们,抢抓时间,高效运作,措施到位,担当负责,近日,该项目野外数据资料已顺利通过验收。

“我们要重视每一个中标项目,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个中标项目,给甲方交一份满意答卷,这样才能在当前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夺’得下一次‘答题机会’。”这是该公司勘探职工的普遍认知和共同心声。

周密部署  抢抓时间

项目部于4月18日进驻工区,3个试验点,1条试验段,14束三维地震测线,3400余个物理点,要赶在春耕前完成勘探工作,任务相当艰巨。项目经理曹凯、韦胜利等人到达工地之后,立即给各班组人员下发工作安排,着手协调炸药、青赔、踏勘试验点等工作。试验工作顺利开展后,每完成一个试验点,技术人员及时将数据回传至资料处理人员,完成全部试验工作当晚,项目部就根据回传的试验资料第一时间优选出最佳施工参数。5月7日,经矿方专家组审核,试验工作顺利通过验收。

协调工作  高效运作

试验工作完成的同时,各班组马不停蹄,仪器班、放线班等人员检修整理大线、检波器;青赔人员进一步与村干部商谈,为正式施工做最后的准备。

在接下来的十多天,每天天空微亮,曹凯带领放线队伍已经出工多时,当太阳跃出地平线时,大线已经铺设到新的排列上。站在高处,只见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沟壑间、悬壁上、荆棘丛星星点点分散着铺线的工人,打孔的柴油机轰轰地打着节拍,繁忙而有序的生产场景,让广袤寂寥的黄土塬充满生机。

田地里,一声声炮响不绝于耳,仪器车里单炮记录一张张被打印出来。仅仅17个工作日,14束三维地震测线,3400余个物理点全部完成。

 挑灯夜战  无私奉献 

收工归来,吃过晚饭,已近深夜9点。每晚的单炮记录和班报整理工作量很大,白天忙碌在工地,只能牺牲睡眠时间,在深夜加班加点。项目技术组屋内,技术人员正在评定当日的单炮质量等级,并做好资料统计和整理,提前安排好明天的施工;技术负责辛永超和张照春还要针对复杂地形,提前设计变观;测量班杨文炯敲着电脑,要把每天测量桩号整理成电子数据,以方便施工人员核对炮点、布设线路……

深夜的项目部,屋外万籁俱寂,屋内热火朝天。他们夜以继日,保障着项目的整体质量,也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措施到位  确保质量

为保证施工质量,项目采取多种有效举措。建立质控体系,规范现场作业;利用卫片识别 现场查勘逐一落实障碍区,逐炮避障优化变观设计并论证,保证覆盖次数;针对高风险障碍物,通过室内充分论证,制定施工作业方案和安全风险评估预案,在大型障碍物区附近采用深井小药量激发,保证浅层资料完整;利用手机视频记录监控钻井深度、检波器埋置效果。在采集过程中,采取了许多小妙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终经过监理评定,武乡项目甲级率为60,远超同地区平均水平。

安全生产 绿色勘探 

针对黄土塬地形复杂、路径难寻、交通状况复杂的隐患,项目部统一开展员工登山培训、防御性驾驶培训,制定了行程管理汇报、健康管理、零散车辆管理制度,部署了人员轨迹记录及追踪措施,严防交通安全和山地坠落。

坚决落实工前会制度,每日提醒、时时叮嘱,持续开展安全环保警示教育。组织涉爆、交通等关键岗位人员定期进行经验分析,确保队内员工的“安全红线”意识得到全面加强,为项目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武乡项目积极践行绿色勘探理念,认真拟订文明施工绿色勘探方案,通过“躲、避、偏、空”等手段,最大限度保护环境。在农田区,宁绕10步路,不踩1棵苗,在测线上设定施工“单行道”,采用人背肩扛模式组织生产;设立测线修复组,对所有测线垃圾、废物进行处理,及时恢复地面;尽量减少对植被的踩踏;钻井组采用最小面积施工,对风钻加防风罩控制尘灰飞扬;放线班埋置检波器时,尽量避开植被。绿色勘探赢得了矿方和当地老乡的点赞。

经过一个月的奋战,武乡项目全体职工无畏勘探禁地黄土塬,直面狂风、冲沟等恶劣施工环境,圆满完成了野外数据采集任务,各项指标均优于合同要求。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着新时代煤田地质局“忠诚敬业执着合作创新奉献”的精神,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图1施工现场_副本.jpg

现场施工的勘探队员的身影是黄土塬上最亮丽的风景


曹凯/文图

 


上一条: 第二物探公司山西武乡三维地震勘探项目顺利通过野外验收
下一条: 物测队第二物探公司连续中标两个物探项目
Copyright © 2022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www.ahwc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东郊矿建路3号 邮编:234000 电话:0557- 3313108
备案号:皖ICP备05002418号
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