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物测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构建安全生产预防工作格局,健全有效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有效防范和遏制生产安全事故,保障全队广大干部职工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根据《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关于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煤田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以安全风险辨识为基础,突出风险管控,强化隐患治理;坚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关口前移、源头管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前面。全面提升全队安全风险预防控制能力,坚决遏制责任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二、工作目标 从源头全面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采取技术、管理等措施对安全风险实施分类分级管控,及时对事故隐患进行整改,构建安全风险受控、事故隐患有效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和运行模式。实现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为全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提供良好保障。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 为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确保方案实施取得实效,特成立队构建双重预防机制领导小组。 组 长:潘启章 副组长:李献龙、柳义明、王海波 成 员:安全质量部、政治部、办公室、劳动人事部、经营管理部、财务部、武装保卫部、设备管理部、后勤服务中心、工会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质量部。夏青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双重预防机制方案的组织、开展、指导、协调、监督检查、考核等工作。 各单位、各部门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也是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责任主体,按照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原则,通过辨识风险,排查隐患,落实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责任,实现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整改、消除的动态管理和不断完善的工作机制。 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组织建立并落实双重预防机制,并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保障。要将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纳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培训,确保从业人员知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的风险因素、风险等级、防范措施、应急方法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四、主要任务和方法步骤 (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构建“六项机制”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7]16号)、《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关于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并结合单位实际,组织开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评估,持续更新、不断完善安全风险清单。 1.风险及有害因素的辨识。各单位、各部门要对整个生产系统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和作业活动方式划分辨识单元,根据国家安监总局《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以及本单位、本部门生产工艺和岗位等特点分别编制危险(有害)因素排查辨识清单,采取全员参与、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详细地排查辨识各个岗位、各个生产环节存在的各类危险(有害)因素。 2.确定风险等级。对辨识出的危险(有害)因素风险大小进行评定,确定风险等级。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确定危险有害因素颜色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对应使用红、橙、黄、蓝四色标注:重大风险(红色风险):危险因素多,管控难度大,如发生事故,将造成特大经济损失或者特大伤亡事故;较大风险(橙色风险):危险因素较多,管控难度较大,如发生事故,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重大伤亡事故;一般风险(黄色风险):风险在受控范围内,如发生事故,将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者重伤事故;低风险(蓝色风险):风险在受控范围内,如发生事故,将造成一般经济损失或者轻伤事故。根据单个项目中危险有害因素颜色等级个数,确定项目整体安全风险等级。 3.制定风险管控清单。各单位、各部门要根据风险辨识和分级结果,编制风险管控清单,实施风险分级管控。风险管控清单应当包括风险点名称、风险描述、可能导致后果、风险等级、风险管控措施、管控层级、排查频次、责任单位、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内容。对重大风险要单独汇总,登记造册,并对重大风险存在的作业场所或作业活动、工艺技术条件、技术保障措施、管理措施、应急处置措施、责任单位、责任部门及工作职责等进行详细说明。同时应当编制专项应急预案。 4.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各单位、各部门要根据危险有害因素颜色等级,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分级、分层、分类、分专业进行管理。对红色危险有害因素,应填写清单、汇总造册,报队安全质量部,并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任务及行业安全技术规程、规范,建立风险清单,制定控制措施。 5.建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各单位、各部门要严格落实生产安全风险警示和预防应急公告制度,依据危险有害因素颜色等级数据库,绘制本单位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队机关应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重点项目应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公布风险点、风险类别、危险有害因素、管控措施和应急处理方式、措施落实责任人、有效期、报告电话等。岗位要制作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别、事故预防、安全操作规程及应急措施等内容。对存有较大以上风险的场所、设备设施,要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其中对存在重大风险(重大危险源)的重点区域或设备设施要增设公告牌,便于随时进行安全风险确认,指导职工安全规范操作。要将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内容作为岗位人员安全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基础资料之一,并在应用中不断补充完善。 6.实施分级分类安全监管。根据项目整体安全风险等级不同,确定不同检查频次、重点内容等,实行差异化、精准化动态监管。各单位、各部门发现的重大安全风险、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要及时制定控制措施,明确责任人,确保监管到位。 7.备案管理。各单位、各部门结合队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对“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的主要风险及预控措施”、“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标准”及“安全风险辨识及分级管控表”上报安全质量部备案。 (二)隐患排查治理 各单位、各部门要严格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符合实际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尤其要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要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全过程记录报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实行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对于排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要制定并实施隐患治理方案,严格执行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落实”要求,每季度汇编隐患整改清单报安全质量部备案。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及时撤出相关作业人员,设置警戒标志,必要时向属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配合疏散可能受到影响的周边人员。 (三)建立持续改进工作机制。安全质量部每半年组织一次对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的评估,及时修正发现问题和偏差,做到不断完善,持续改进,提高双重预防机制的实效性。双重预防机制相关制度文件定期评估,确保双重预防机制不断完善,持续保持有效运行。安全风险清单、事故隐患清单实行动态更新,制定。凡是生产工艺流程、关键设备设施等出现变化,要重新开展全面的风险辨识,完善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凡是发生伤亡事故,一律要对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运行情况进行重新评估,针对事故原因全链条修正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各个环节。 (四)工作步骤 1.准备阶段(2022年10月17日—2022年11月6日) 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按要求和工作实际编制实施方案。 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多种形式展开宣传发动,让全体职工深刻领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以及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性和防范事故的重要作用。 组织职工学习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定义、内容、方法和要求,让全体职工掌握必要的工具和方法,具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管控基本能力。 2.风险辨识与评估(2022年11月7日—2022年11月20日) 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要亲自主抓,根据各自岗位特点,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全面的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控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统计风险点。根据风险评估方法,确定风险等级、明确管控措施和管控措施的落实。按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开展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如实记录事故隐患治理情况。 3.监测与预警(2022年11月21日—2022年12月21日 ) 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的管控措施,建立危险源监测的管理方法,确保危险源处于可控状态,检验管控措施执行的效果,实现事故隐患动态排查。 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建立完善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确保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分级预警,使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4.检查与考核(2022年12月22日—2022年12月31日) 根据安全检查制度,进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绩效检查。结合局1号文及队1号文,每季度考核一次。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推动。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明确工作内容、方法和步骤,针对各自负责的工作范围,推动本单位尽快开展隐患排查和统计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限和标准要求全部完成。 (二)健全工作机制,注重联动配合。各单位、各部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要做到“四个结合”,要与落实主体责任相结合,与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建设相结合,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与分级分类管理相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在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深度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完善应急管理;在重点岗位、危险岗位,加强职业危害防控。确保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更贴近工作实际,更具可操作性,确保全队安全风险管控得力,预防有效,整治彻底。 (三)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考核问责。各单位、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事故调查处理信息通报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评估制度,严肃查处事故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行为。要建立健全事故倒查追责机制,因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不力造成安全事故或重大经济损失的,按队行政1号文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
上一条: 关于印发《物探测量队值班工作规定(试行)》 的通知 |
下一条: 关于印发《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十四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 |